未來幾十年,誰會成為樓市最終的接盤俠?
2010年4月10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去海南參加博鰲論壇。
在飛機上,一名空姐躡手躡腳地走到老潘身邊,虔誠恭敬地問了他一個問題:
“潘總,我們全體機組的同事派我來問問您,房價還會漲嗎?我馬上要結婚,是應該租房還是買房呢?”
潘石屹的回答是:
“現在租房更劃算?!?
那時,大家都覺得房子已經漲得很貴了。
由宜居城市研究網發(fā)布的一份《2010年1月中國城市房價排行榜》顯示,新房均價排名第一的深圳是22304元/平方米;上海第二,20186元/平方米;溫州第三,20050元/平方米。
此外,還有8個超過萬元的城市:
北京19999元/平方米、杭州16360元/平方米、三亞15858元/平方米、寧波11405元/平方米、廈門10943元/平方米、廣州10937元/平方米、大連10663元/平方米、南京10154元/平方米。
那時,還沒有什么限購限售令。
8年過去了。
想以時間換空間的人沒有等到房價跌回2008年以前的低位,眼看著它如坐了火箭般一路扶搖直上。
一份來自民間的全國部分城市房價數據顯示,以上城市在2018年6月的新房均價分別為:
深圳50316元/平方米,上海45628元/平方米,北京44333元/平方米,杭州25534元/平方米,三亞28736元/平方米,寧波16224元/平方米,廈門35729元/平方米,廣州32460元/平方米,大連13884元/平方米,南京20618元/平方米。
注意,這里引用的是新房價格。而且是在嚴格調控政策之下發(fā)布的新房價格。
在一些熱點城市,如南京、三亞、廈門等,二手房每平方均價比新房高出5000元~8000元的情況屢見不鮮。
我不知道當年那位在結婚前夕向潘石屹咨詢的空姐,后來有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但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考慮,建議潘總以后還是換個航班吧。
2
小七最近看了一篇引發(fā)爭論的文章,題目是《誰是樓市最終的接盤俠?》。
雖然“永遠”、“最終”這種詞都是靠不住的,但至少未來幾十年,這個問題還是成立的。所以值得拿出來討論一下。
作者認為:
放眼未來幾十年,中國樓市的“接盤俠”是不買房子、遲買房子的人。
頗以為然。
有一個有些老的段子說:
接觸的60、70后多了,會發(fā)現他們身上普遍有一種00、90后沒有的淡定。那種氣定神閑,寵辱不驚,非大風大浪之后不能有,在人群中60、70后頗有定海神針的作用。
他們也往往樂于和年輕人分享各種人生、職場經驗,絲毫不擔心后生們會復制他們的成功。
不過這一切的奧秘,三個字就可以總結:買房早。
雖是玩笑之語,卻也折射出了幾分現實。
因為城市房價,尤其是一二線熱點城市的房價長期整體上漲趨勢,使得不買房子或是遲買房子的人成了這種漲勢背后的買單者。
他們或者是以后買更貴的房子,或者是永不買房,代價是不得不支付不斷上漲的租金。
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當房價在8000元/平方米的時候,他們覺得貴。猶豫不決之際,房價漲到了1萬元,覺得更貴。終于等到房價漲到3萬了,真的買不起了。
還有一個同事,原來一直是堅定的租房主義者。雖然以他的經濟實力,完全買得起房。但他認為,自己的工作變動可能性大,北京城又太大,一旦買房就被束縛在了一個地方,還是在公司附近租房方便。
不過,眼看一年兩年三年過去,房價節(jié)節(jié)攀升,他的工作地點卻始終沒離開過同一個區(qū),最后終于決定買房。
因為完美的錯過了2008年之前樓市尚未飛漲的階段,晚上車3年的代價就是多花了200多萬。
3
每次推文發(fā)送關于樓市的消息,都會有粉絲留言說:又忽悠我們買房。
之前,后臺還有粉絲怒發(fā)沖冠地表示:若不是聽了你們的話,我也不會多花xxx萬買房!
那一刻我倒是很有些理解某些開發(fā)商的心情:
預售的樓盤降價了,大概率就會有業(yè)主跑來砸售樓處;
可是買到手的樓盤價格就算翻倍,也從來沒看到有業(yè)主自發(fā)往售樓處送錦旗的。
說回買房這回事。
對剛需來說,要不要買房其實是個偽命題。
換句話說,剛需的問題根本不是買不買,而是何時買。
確實資金不夠的就不說了,還有很多人不買的理由不是不想買,而是覺得現在房價太高,想等房價下跌,“擇機抄底”。
遺憾的是,就像任志強說的,想占房價便宜的人從來都沒成功過。
小七以前也說過,想要在樓市抄底的,就和股市里想要抄底的人一樣,成功者不是沒有,但比例太低,倒是大多數人把自己炒成了韭菜。
要知道,和任何商品一樣,房價的漲跌本質上是由供需決定的。
大城市人口的集聚效應,造成了這里的房子永遠存在剛需。
而緩慢卻一直在推進的城市化,又讓一些有發(fā)展前景的三四線城市成了未來人口流入的所在。
只要有人,就會產生住房需求。
如果人口持續(xù)流入,那么住房市場就會越來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早買房比晚買房顯然是有優(yōu)勢的。
還有一種人,是買房中的“被動一族”。說他們是炒房者其實有些冤枉。
因為他們買房的初衷不是為了快進快出,在房子漲價的大潮中賺一波就跑,而是為了給手中的資產多一重安全配置。
在這種時候,與其說房子是投資品,不如說是保值品。
眾所周知,這世界上貶值最快的東西就是紙幣。存在銀行里的錢,在利率跑不贏通脹的前提下,每一天都在貶值。
而從通脹的角度看,除了房子還有什么能跑贏它們?
股市?
前段時間上證指數跌破2700,韭菜地里一片慘綠,很多人都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股市里想賺錢,恐怕先得衡量一下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這里需要警惕的是,和上文所述相反的人口持續(xù)流失的城市。
如果是在這樣的城市買了房,自住也就罷了,如果是投資或是保值,那真不如不買。
與之類似的,還有一些偏遠城市人氣不足的郊區(qū)。這些地方的繁華度都不足以支撐當地的房價。更不要說指望跑贏通脹了。
從某個角度看,買到這樣地區(qū)的房子,也基本上相當于成了當地樓市的接盤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