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購房能力大曝光,出人意料
當下,人人都有一個買房夢,甚至很多人都在為一套房子而活,然而現(xiàn)實殘酷的是,你有夢想、肯奮斗不代表你就能買得起房。
在經濟學中,需求和有效需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決定商品市場活躍度和價格走勢的是有效需求而不是那種寬泛的需求,這是一個很清晰的道理。
但在樓市多頭編織的“賣方邏輯”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將二者混為一談,比如他們喜歡用尚未完成的城鎮(zhèn)化來為當下的樓市和房價背書,而不愿細談未來城鎮(zhèn)化帶來的一兩億需求中,有多少是有效需求。以至于很多小白們看樓市,往往是霧里看花,甚至是被忽悠帶偏。
有效需求是以購買力為基礎的。那么,當下普通國人的購房能力到底處于個什么水平呢?房價是否虛高?虛高到了什么程度?如今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圖譜。
近日,騰訊房產發(fā)起一個名為“2020年中國居民購房意愿”調查問卷,收到2.4萬余名全國用戶的參與結果。受訪者中,購房置業(yè)人群以中青年為主,集中在75-95年,這個年齡段購房人群占比達到75%以上。
所以,從樣本數(shù)量、年齡層和分布上看,調查還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調查結果顯示,51%的置業(yè)者可接受的房屋總價在100萬以下,84%的置業(yè)者可接受的房屋總價在200萬以下。
“可接受”3個字的背后,反映的是普通國人的荷包厚度。按首付三成來算,大多數(shù)家庭能夠一次性拿出的積蓄在30萬到60萬之間。
54.7%的置業(yè)者計劃購買的房屋面積在90到120平,這個區(qū)間基本可以買一個三房。這也間接說明,普通家庭買房就是為了住的,不是為了炒。
拿可接受房屋總價除以住房面積,可得出,主流人群可承受的房價在1萬到1.5萬左右。某種程度上,這個區(qū)間也是當下房價的安全區(qū)間。
調查中的其他數(shù)據(jù),也對這一結論形成了支撐。如49%的受訪者月收入在3千-8千元,即年收入在4萬-10萬之間;53%的受訪者能夠承受的月供額度在2千-5千。
1萬-1.5萬房價對應的月供恰好2千-5千左右,若個人月收入在3千-8千元,2千-5千的月供又恰是一個家庭能夠承受的。
換而言之,1萬-1.5萬的房價恰是中國普通家庭真實購房能力的體現(xiàn)。
如果你在的城市,一半的人平均月收入在四五千塊錢,房價則在1萬左右,那么這個城市的房價就是合理、安全的;若低于這個水位,那就是值得投資的;若已奔到一萬六七,乃至2萬以上,那就要小心了,說明多多少少已經有些泡沫了。
當然,這一邏輯在北京、上海、深圳身上是一個例外,這三個城市的收入中值要遠遠大大收入均值,因為其他城市頂多是那個城市或區(qū)域的中心,而北上深卻是全國人民的北上深??們r500萬一套的房子在其他城市,或許只是少數(shù)土豪們的菜,而在北上深,只是一套上車的剛需房。
那么,相對那些生活在各個城市的普通人而言,當下的房價高不高呢?高,至少6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房價已經高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
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一個不妙的信號。因為這意味著隨著房價一路走高,大量的有效需求,正在變成無效需求。換句話說,支撐房價的有效接盤俠在減少。炒過股的人應該都知道,當一只股票,買盤變少的時候意味著什么。
或許,這也是此次調控上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原因。因為不管是北上深還是內陸十八線小城市,房價都經不起新一輪的房價大漲了。
當然,在有形之手的支配下,房價也不可能股市那樣閃蹦,雖然它是很多普通國人的一個愿望,如調研顯示45%的購房者希望房價能夠下降。
央行的報告反而要客觀、理性的多,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fā)布《2019年第四季度城鎮(zhèn)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51.5%的居民預期下季度房價“基本不變”,只有11.1%的居民預期“下降”
















